制造业“双碳”目标的多维实现路径与宏观经济效应
孙成龙;李莹;鲁汇智;制造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是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重点领域,其碳排放状况对我国“双碳”目标的实现具有关键影响。深入剖析制造业碳达峰碳中和的多维实现路径,并构建包含多生产部门的E-DSGE模型,探究这些路径对制造业“双碳”目标的实现及其对宏观经济的综合影响。研究发现:制造业碳达峰碳中和的实现路径可分为政府主导、市场驱动和技术助推三类;政府主导路径可降低碳排放,促进宏观经济发展;市场驱动路径的制造业碳减排效果显著,但无法兼顾环境与经济系统;技术助推路径中,制造业生产技术进步虽能拉动经济增长,却会增加碳排放,而环保技术进步既能减排又能推动经济发展。
云开霾散:“区域—目标”双协同下的大气污染治理研究
向仙虹;继续打赢“蓝天保卫战”,实现减污降碳与区域联防联控是当前亟须攻关的难点。选取2010—2022年我国27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以“蓝天保卫战”系列政策为准自然实验,检验政策的目标和区域双协同效应与作用机制。结果显示:“蓝天保卫战”政策不仅能显著提高重点监控城市的减污降碳,实现目标协同治理;还存在明显的政策空间溢出效应,对邻近非重点监控城市的政策红利溢出效应略大于重点监控试点城市,实现以点带面的政策红利扩散的区域协同,但这种政策溢出具有距离衰减特征。从传导路径看,该政策通过创新效应、规模效应和结构效应实现双目标协同治理。研究结论为“蓝天保卫战”助力提高城市空气治理提供了可靠的经验借鉴。
低碳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与城市包容性绿色增长——基于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试点的经验
许冰;耿中元;交通强国与“双碳”背景下,低碳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将持续推进交通运输现代化,驱动城市发展方式转换。选取2008—2021年我国28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运用多期双重差分模型,系统分析低碳交通基础设施对城市包容性绿色增长的影响及其作用渠道。研究发现:低碳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显著促进城市包容性绿色增长,且这一促进效应在不同工业基础、地理区位的城市以及中心和外围城市呈现异质性;数字化转型、技术创新与劳动力迁移是低碳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影响城市包容性绿色增长的主要作用渠道;在区域关系层面,低碳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有利于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距,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与共同富裕。为此,应构建低碳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长效机制,畅通数字化转型、技术创新与劳动力迁移作用渠道,健全低碳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融合协同机制,为助力城市包容性绿色增长提供有效支撑。
创新型城市建设与城市安全韧性——基于“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视角
张振昌;粟文杰;在全球城市化进程加速以及各类风险挑战不断涌现的背景下,城市安全韧性已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议题。以2004—2023年我国270个城市作为研究对象,从“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的双重视角,采用多时点双重差分与面板门槛回归模型,实证检验创新型城市建设对城市安全韧性的非线性影响效应。研究发现:创新型城市建设显著增强了城市安全韧性,该结果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显著;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效应存在双重门槛,当政府治理效能和市场效率水平跨越相应门槛阈值时,其对城市安全韧性的提升作用更为显著;创新型城市建设对城市安全韧性的驱动效应在东部地区、大型城市以及非资源城市中更为突出。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与共同富裕——基于新型城镇化与公共服务均等化视角
单旖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能够赋予农业转移人口与城市居民平等的身份和权利,有效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促进资源合理配置,扎实推动共同富裕进程。以2013—2023年我国省级面板数据为研究样本,对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影响共同富裕的作用机制进行检验。基准回归结果显示,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能够有效促进共同富裕。异质性分析表明,在东部地区、粮食主产区、高人力资本地区,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对共同富裕的促进作用更显著。机制作用结果表明,新型城镇化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与共同富裕之间存在机制作用。调节效应检验表明,公共服务均等化能够正向调节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对共同富裕的促进作用。鉴于此,提出完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配套政策、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优化公共服务均等化体系的相关建议,以期为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提供重要借鉴。
企业战略管理理论演变与战略风险思想探析
商迎秋;经营环境的复杂、多变和不确定,战略风险成为企业面临的最大风险,战略风险被称为战略的副产品,为从根源上把握战略风险的本质,本文系统回顾了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产生、发展和演变,并对主要战略管理学派—战略规划学派、环境适应学派、战略定位学派、资源基础论和核心能力学派以及动态能力学派的内在演变逻辑、主要观点和蕴含的战略风险思想进行研究。研究表明战略本身作为一种风险规避的手段,随着环境的变化战略管理的内容也在不断演变,同时战略本身的风险也因环境的变化在不断增加;战略风险产生的根源是战略、企业资源和能力与环境动态匹配失衡的结果,战略风险来源于战略、资源能力及环境各要素之间的不匹配以及战略管理过程的不确定。战略风险与战略相伴而生,随着战略风险重要性的提高,战略风险将不断融入战略管理过程,成为战略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
基于经济增加值的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研究
宋良荣;江红;基于经济增加值的企业全面预算管理是以价值创造为战略导向,以经济增加值为核心业绩指标的一种高效预算管理方法。本文将考虑资金机会成本的经济增加值作为核心业绩指标贯穿于全面预算管理的全过程,提出了基于经济增加值的企业全面预算管理方法。在介绍经济增加值由来和内涵的基础上,提出了全面预算管理基本框架,对全面预算管理体系的构建进行了阐述。按照全面预算管理框架结构,将经济增加值这一核心业绩指标导入全面预算管理的全过程,依次就EVA预算编制方法、EVA预算执行、预算差异分析和预算考评激励四个预算管理环节的具体构建程序和方法进行了探讨,并以一般企业的一般情况为蓝本,为企业基于经济增加值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的建立提供了方向和建议。
企业战略管理理论演变与战略风险思想探析
商迎秋;经营环境的复杂、多变和不确定,战略风险成为企业面临的最大风险,战略风险被称为战略的副产品,为从根源上把握战略风险的本质,本文系统回顾了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产生、发展和演变,并对主要战略管理学派—战略规划学派、环境适应学派、战略定位学派、资源基础论和核心能力学派以及动态能力学派的内在演变逻辑、主要观点和蕴含的战略风险思想进行研究。研究表明战略本身作为一种风险规避的手段,随着环境的变化战略管理的内容也在不断演变,同时战略本身的风险也因环境的变化在不断增加;战略风险产生的根源是战略、企业资源和能力与环境动态匹配失衡的结果,战略风险来源于战略、资源能力及环境各要素之间的不匹配以及战略管理过程的不确定。战略风险与战略相伴而生,随着战略风险重要性的提高,战略风险将不断融入战略管理过程,成为战略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
区块链对互联网金融的影响探析及未来展望
李政道;任晓聪;区块链技术能够有效解决信用不足而产生的风险、保证金融交易安全,受到互联网金融企业的普遍关注。区块链技术是一种以大数据共享理论为基础的现代互联网金融技术,依靠其去中心化、去信任化、集体维护、可靠数据库四大优势,建立金融黑白名单,进而从根本上改变现代金融的征信体系,降低金融风险与金融诈骗风险,因此区块链技术在我国将具有极大的发展机遇。同时,区块链作为一项新的互联网金融技术,由于在我国的发展起步较晚,其技术特点与优势不明显、理论体系不完善,在未来发展中将面临诸多困难。即便如此,随着区块链的不断普及和技术的不断发展,区块链将突破现有的金融领域,拓展医疗、教育、传媒、社交、公正等场景,使得区块链技术的应用范围更加广泛。
中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影响因素研究
童雨;数字经济时代,企业数字化转型成为适应经济高质量发展阶段的最重要特征,也是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内在动力。哪些因素驱动了传统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文章采用“技术—组织—环境”(TOE)的分析框架对传统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理论分析,并且基于上市公司微观数据,实证检验了传统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驱动因素。研究结果发现:研发投入、金融支持对于数字化转型影响为正并且非常显著,高管学历和企业规模对数字化转型有一定的影响;分行业类型的异质性检验结果表明,研发投入对劳动密集型行业的数字化转型影响最大,金融支持对资本密集型行业的数字化转型影响最大,高管学历对于劳动密集型行业数字化转型的影响最大。稳健性检验的结果也证实了这个结论。因此,需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拓宽企业融资渠道,企业应不断提升研发投入和技术水平,特别是高管要重视数字化转型。
互联网背景下企业市场营销创新研究
赵永胜;通过分析互联网背景下企业市场营销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出现的新变化,本文指出企业市场营销呈现出市场营销目标化、营销视角多样化、营销主体多元化、营销对象精准化、营销内容特色化、营销媒介共享化、营销效应最大化、营销范围国际化、营销内容集聚化、营销发展持续化等新特点。基于上述变化,本文进而提出企业市场营销新理念应该转换为:营销实现全面转型、突出消费个性体验、营销理念更加新颖、营销模式有效精准等。同时,在新的营销理念的指导下,对企业市场营销未来发展新趋势提出如下观点:差异化下的目标市场更加准确、消费者的价格判断更加清晰、产品个性需求更加突出、企业营销策划更加精准、企业营销路径不断创新、企业营销策略不断优化、企业营销模式更加灵活等,从而推动企业营销实践水平不断提升。
“双碳”背景下绿色金融发展的现状、挑战及路径
苏静;当前,绿色金融发展在中国取得了一定成效。国内绿色金融体系日渐完善,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得以建立,在国家层面、区域层面和城市层面形成了多样化的绿色金融发展模式。就国际合作而言,绿色金融认定及分类标准逐步与国际接轨。但在“双碳”背景下,现有绿色金融法律政策体系、产品创新体系等仍与“双碳”目标的要求有较大距离,同时还存在区域发展不平衡、金融机构动力不足等问题。因此,在“双碳”背景下中国绿色金融发展应从法律政策体系、市场体系、风险管理机制、发展模式等方面逐步予以完善。
公告栏
访问量统计
今日访问量: 4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