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地区收入差距与人口集聚
郝龙华;黄子琪;数字经济已成为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以及重塑城市发展格局的重要力量,不断影响居民的工作方式和空间选择。选取2011—2020年我国31个省级面板数据,运用双向固定效应空间杜宾模型,实证检验数字经济对人口集聚的影响及其空间溢出效应,并从地区收入差距的角度分析数字经济影响人口集聚的中介效应。研究表明:数字经济和人口集聚存在显著的空间自相关,且具有地区发展不平衡的特征;数字经济发展可以促进本地区的人口集聚,但对周边地区存在显著的负向空间溢出效应;地区收入差距在数字经济影响人口集聚的过程中存在遮掩效应。研究结论对推动数字经济平衡发展、缩小地区收入差距进而引导人口合理流动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新时期中国对非出口贸易效率与潜力研究
田泽;张莹;任阳军;基于中国对非洲40个国家贸易结合度指数的测算,构建随机前沿引力模型,分析中国对非洲国家的出口贸易效率与潜力空间。研究发现:两国制度距离、文化距离、贸易国交通运输能力等均会影响中国对非出口贸易效率提升;贸易国的信息与通信能力、商业自由度均能促进中国对非出口贸易效率的提升。我国对非洲国家总体出口贸易效率不低,但区域异质性较为明显,南非区域出口贸易效率值最高,其次为北非、西非、东非,中非区域出口贸易效率值最低。贸易潜力值总体呈上升趋势,其中东非国家布隆迪、科摩罗,西非国家几内亚比绍、佛得角,中非国家中非共和国的出口潜力较大。基于此,在中非携手推进现代化背景下,稳定我国对非出口贸易的同时,挖掘非洲不同区域内国家的市场空间与贸易发展潜力,推动中非经贸合作走深走实。
数字贸易壁垒对绿地投资的抑制效应——基于东道国政策的实证分析
周东林;李美玲;选取2014—2022年跨国面板数据,实证分析数字贸易壁垒对绿地投资的抑制效应,重点解析异质性特征与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第一,数字贸易壁垒通过抬高交易成本和加剧监管环境不确定性,显著抑制绿地投资流入。第二,异质性分析表明,抑制效应呈现显著分化:经济维度上,中低收入国家因数字基础设施薄弱,其受到的抑制程度比高收入国家高;制度维度上,未与东道国签订数字经济协定的投资国受贸易壁垒的影响较强,而双边政治关系恶化会强化抑制效应;政策工具维度上,数字基础等硬性壁垒具有抑制作用。研究为国际数字治理体系改革提供了实证依据。
长三角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测度及动态演进
刘思良;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而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坚实物质基础,从共同富裕视角出发客观反映经济高质量发展建设成效具有重要意义。将可行能力理论与新发展理念相结合,构建包含功能和能力两个维度的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选取2006—2021年长三角地区数据,利用熵值法测度其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结合核密度估计、Markov链等方法刻画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动态演进过程,并以五年规划发布时间作为分析经济高质量发展阶段变动的特征时点,从时间、空间、区域等维度深入分析长三角地区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研究发现,长三角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在2006—2021年呈现波动上升趋势;各省份的功能水平表现为阶梯式分布,但能力水平整体差异不大;各地市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存在不同程度的向上或向下转移态势。研究结论有助于统筹推进长三角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为推动共同富裕的实现提供经验证据。
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企业韧性与供应链溢出
刘嫦;夏琴;孙洪锋;以政策工具赋能企业韧性培育,是筑牢供应链安全屏障的关键路径。以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作为准自然实验,研究气候适应政策对企业韧性的影响及其供应链溢出效应。研究发现: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通过优化城市气候适应基础设施、提高企业气候风险感知能力和推动企业绿色转型等渠道显著提升企业韧性。异质性分析呈现“风险匹配”与“能力适配”特征,即高物理气候风险暴露区、强环境规制区及脆弱性企业群体的政策响应更显著。进一步分析发现,气候适应政策存在显著后向溢出效应,其通过运营协同强化与绿色技术扩散双通道,驱动上游企业韧性增强。研究表明,激活气候适应政策的韧性催化效能,对推动气候适应型绿色化协同转型、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企业战略管理理论演变与战略风险思想探析
商迎秋;经营环境的复杂、多变和不确定,战略风险成为企业面临的最大风险,战略风险被称为战略的副产品,为从根源上把握战略风险的本质,本文系统回顾了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产生、发展和演变,并对主要战略管理学派—战略规划学派、环境适应学派、战略定位学派、资源基础论和核心能力学派以及动态能力学派的内在演变逻辑、主要观点和蕴含的战略风险思想进行研究。研究表明战略本身作为一种风险规避的手段,随着环境的变化战略管理的内容也在不断演变,同时战略本身的风险也因环境的变化在不断增加;战略风险产生的根源是战略、企业资源和能力与环境动态匹配失衡的结果,战略风险来源于战略、资源能力及环境各要素之间的不匹配以及战略管理过程的不确定。战略风险与战略相伴而生,随着战略风险重要性的提高,战略风险将不断融入战略管理过程,成为战略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
基于经济增加值的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研究
宋良荣;江红;基于经济增加值的企业全面预算管理是以价值创造为战略导向,以经济增加值为核心业绩指标的一种高效预算管理方法。本文将考虑资金机会成本的经济增加值作为核心业绩指标贯穿于全面预算管理的全过程,提出了基于经济增加值的企业全面预算管理方法。在介绍经济增加值由来和内涵的基础上,提出了全面预算管理基本框架,对全面预算管理体系的构建进行了阐述。按照全面预算管理框架结构,将经济增加值这一核心业绩指标导入全面预算管理的全过程,依次就EVA预算编制方法、EVA预算执行、预算差异分析和预算考评激励四个预算管理环节的具体构建程序和方法进行了探讨,并以一般企业的一般情况为蓝本,为企业基于经济增加值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的建立提供了方向和建议。
企业战略管理理论演变与战略风险思想探析
商迎秋;经营环境的复杂、多变和不确定,战略风险成为企业面临的最大风险,战略风险被称为战略的副产品,为从根源上把握战略风险的本质,本文系统回顾了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产生、发展和演变,并对主要战略管理学派—战略规划学派、环境适应学派、战略定位学派、资源基础论和核心能力学派以及动态能力学派的内在演变逻辑、主要观点和蕴含的战略风险思想进行研究。研究表明战略本身作为一种风险规避的手段,随着环境的变化战略管理的内容也在不断演变,同时战略本身的风险也因环境的变化在不断增加;战略风险产生的根源是战略、企业资源和能力与环境动态匹配失衡的结果,战略风险来源于战略、资源能力及环境各要素之间的不匹配以及战略管理过程的不确定。战略风险与战略相伴而生,随着战略风险重要性的提高,战略风险将不断融入战略管理过程,成为战略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
区块链对互联网金融的影响探析及未来展望
李政道;任晓聪;区块链技术能够有效解决信用不足而产生的风险、保证金融交易安全,受到互联网金融企业的普遍关注。区块链技术是一种以大数据共享理论为基础的现代互联网金融技术,依靠其去中心化、去信任化、集体维护、可靠数据库四大优势,建立金融黑白名单,进而从根本上改变现代金融的征信体系,降低金融风险与金融诈骗风险,因此区块链技术在我国将具有极大的发展机遇。同时,区块链作为一项新的互联网金融技术,由于在我国的发展起步较晚,其技术特点与优势不明显、理论体系不完善,在未来发展中将面临诸多困难。即便如此,随着区块链的不断普及和技术的不断发展,区块链将突破现有的金融领域,拓展医疗、教育、传媒、社交、公正等场景,使得区块链技术的应用范围更加广泛。
互联网背景下企业市场营销创新研究
赵永胜;通过分析互联网背景下企业市场营销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出现的新变化,本文指出企业市场营销呈现出市场营销目标化、营销视角多样化、营销主体多元化、营销对象精准化、营销内容特色化、营销媒介共享化、营销效应最大化、营销范围国际化、营销内容集聚化、营销发展持续化等新特点。基于上述变化,本文进而提出企业市场营销新理念应该转换为:营销实现全面转型、突出消费个性体验、营销理念更加新颖、营销模式有效精准等。同时,在新的营销理念的指导下,对企业市场营销未来发展新趋势提出如下观点:差异化下的目标市场更加准确、消费者的价格判断更加清晰、产品个性需求更加突出、企业营销策划更加精准、企业营销路径不断创新、企业营销策略不断优化、企业营销模式更加灵活等,从而推动企业营销实践水平不断提升。
中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影响因素研究
童雨;数字经济时代,企业数字化转型成为适应经济高质量发展阶段的最重要特征,也是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内在动力。哪些因素驱动了传统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文章采用“技术—组织—环境”(TOE)的分析框架对传统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理论分析,并且基于上市公司微观数据,实证检验了传统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驱动因素。研究结果发现:研发投入、金融支持对于数字化转型影响为正并且非常显著,高管学历和企业规模对数字化转型有一定的影响;分行业类型的异质性检验结果表明,研发投入对劳动密集型行业的数字化转型影响最大,金融支持对资本密集型行业的数字化转型影响最大,高管学历对于劳动密集型行业数字化转型的影响最大。稳健性检验的结果也证实了这个结论。因此,需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拓宽企业融资渠道,企业应不断提升研发投入和技术水平,特别是高管要重视数字化转型。
“双碳”背景下绿色金融发展的现状、挑战及路径
苏静;当前,绿色金融发展在中国取得了一定成效。国内绿色金融体系日渐完善,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得以建立,在国家层面、区域层面和城市层面形成了多样化的绿色金融发展模式。就国际合作而言,绿色金融认定及分类标准逐步与国际接轨。但在“双碳”背景下,现有绿色金融法律政策体系、产品创新体系等仍与“双碳”目标的要求有较大距离,同时还存在区域发展不平衡、金融机构动力不足等问题。因此,在“双碳”背景下中国绿色金融发展应从法律政策体系、市场体系、风险管理机制、发展模式等方面逐步予以完善。

公告栏
访问量统计
今日访问量: 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