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会因“智慧”而创新吗?——来自智慧城市试点政策的证据
操小娟;钟方媛;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城市现代化深度融合与迭代演进,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性也愈发凸显。选取2005—2023年我国283个城市面板数据,通过构建多期DID模型考察智慧城市试点政策对城市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智慧城市试点政策显著影响了城市绿色技术创新水平,试点政策实施促进了城市绿色技术创新水平提升。智慧城市试点政策对不同区域、不同行政级别、不同发展类型的城市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具有异质性,相较于中西部地区城市、非中心城市和资源型城市,智慧城市试点政策对东部地区城市、中心城市和非资源型城市的影响更为显著。智慧城市试点政策可以通过促进人才聚集对城市绿色技术创新产生影响,实现城市绿色技术创新水平提升。研究在前期智慧城市试点政策评估的基础上,从中观视角为后续城市层面的政策实施和推广提供了经验证据。
新质生产力对农业碳排放的影响——基于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检验
奚曦;蒲传新;如何在经济转型时期,实现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同发展,对于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意义。选取2015—2023年我国30个省级面板数据,构建固定效应、机制效应及门槛效应模型检验新质生产力对农业碳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新质生产力可显著抑制农业碳排放;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发挥机制作用;新质生产力的抑制作用存在显著门槛效应;在粮食生产功能区、碳排放水平不同地区,新质生产力对农业碳排放的抑制作用存在显著异质性。为充分发挥新质生产力在环境保护中的积极作用,提出推动农业产业结构升级等政策建议。
低碳城市试点政策的红利效应:经济、环境与就业的平衡考虑
王军;苏坤瑞;低碳城市试点政策是推动落实我国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行动目标的重要抓手,研究其实施的经济、环境和社会三重红利效应对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低碳城市试点政策这一准自然实验,选取2006—2022年我国278个地级市以及沪深A股数据,运用多时点双重差分模型加以考察。研究发现:低碳城市试点政策能够有效释放经济发展、减污降碳以及就业增长三重红利,且该结论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从宏观和微观视角进一步分析发现,低碳城市试点政策能显著提升城市和企业的创新水平,且从创新效果差异性的角度发现低碳城市试点能显著促进实质性创新,进而带动红利效应释放。异质性分析表明,基于资源禀赋、环境压力以及工业基础视角,低碳城市试点政策在非资源型城市、环境信息公开城市以及非老工业基地城市更能充分释放经济发展和减污降碳红利,而就业增长红利有所欠缺,为在低碳转型过程中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启示。
政府创新激励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内在机理与政策启示
李原;汪红驹;新质生产力的显著特点是创新,既包括技术和业态模式层面的创新,也包括管理和制度层面的创新。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企业进行“双元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微观基石,要重视发挥企业在新质生产力发展中承担的原始性创新和应用性创新主阵地作用。通过搭建数理模型发现,企业自身收益最大化与社会福利最大化作出的最优研发决策具有一定的差异,企业对应用性创新投资过度,而对高风险原创性创新的投入相对不足。为解决市场失灵问题,引入政府激励政策后,无论是事前定比资金支持,还是事后定额资金奖励,都能对企业创新决策起到纠偏作用。这为政府出台和优化激励政策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了逻辑证明、理论支持和决策依据。
数字产业集聚、新质生产力与城市经济韧性
高玲;以2013—2022年我国247个城市为研究样本,实证探析数字产业集聚对城市经济韧性的影响效应与作用机制。结果显示,数字产业集聚可为增强城市经济韧性带来显著增益,在系列稳健性与内生性处理检验后该结论仍成立。机制检验表明,数字产业集聚能够通过助推新质生产力发展,间接赋能城市经济韧性增强。门槛效应检验发现,数字产业集聚可对城市经济韧性产生边际效应递增的非线性影响。异质性分析发现,相较于资源禀赋型城市与低市场化水平城市,数字产业集聚对非资源禀赋型城市与高市场化水平城市经济韧性的提升作用更加显著。据此,提出以政策引领设立数字产业集聚先行试点、以科技创新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以产业体系多元化赋能城市经济韧性提升的政策建议,希冀为数字产业加速发展与城市经济韧性稳步提升提供一定的理论参鉴。
企业战略管理理论演变与战略风险思想探析
商迎秋;经营环境的复杂、多变和不确定,战略风险成为企业面临的最大风险,战略风险被称为战略的副产品,为从根源上把握战略风险的本质,本文系统回顾了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产生、发展和演变,并对主要战略管理学派—战略规划学派、环境适应学派、战略定位学派、资源基础论和核心能力学派以及动态能力学派的内在演变逻辑、主要观点和蕴含的战略风险思想进行研究。研究表明战略本身作为一种风险规避的手段,随着环境的变化战略管理的内容也在不断演变,同时战略本身的风险也因环境的变化在不断增加;战略风险产生的根源是战略、企业资源和能力与环境动态匹配失衡的结果,战略风险来源于战略、资源能力及环境各要素之间的不匹配以及战略管理过程的不确定。战略风险与战略相伴而生,随着战略风险重要性的提高,战略风险将不断融入战略管理过程,成为战略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
基于经济增加值的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研究
宋良荣;江红;基于经济增加值的企业全面预算管理是以价值创造为战略导向,以经济增加值为核心业绩指标的一种高效预算管理方法。本文将考虑资金机会成本的经济增加值作为核心业绩指标贯穿于全面预算管理的全过程,提出了基于经济增加值的企业全面预算管理方法。在介绍经济增加值由来和内涵的基础上,提出了全面预算管理基本框架,对全面预算管理体系的构建进行了阐述。按照全面预算管理框架结构,将经济增加值这一核心业绩指标导入全面预算管理的全过程,依次就EVA预算编制方法、EVA预算执行、预算差异分析和预算考评激励四个预算管理环节的具体构建程序和方法进行了探讨,并以一般企业的一般情况为蓝本,为企业基于经济增加值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的建立提供了方向和建议。
企业战略管理理论演变与战略风险思想探析
商迎秋;经营环境的复杂、多变和不确定,战略风险成为企业面临的最大风险,战略风险被称为战略的副产品,为从根源上把握战略风险的本质,本文系统回顾了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产生、发展和演变,并对主要战略管理学派—战略规划学派、环境适应学派、战略定位学派、资源基础论和核心能力学派以及动态能力学派的内在演变逻辑、主要观点和蕴含的战略风险思想进行研究。研究表明战略本身作为一种风险规避的手段,随着环境的变化战略管理的内容也在不断演变,同时战略本身的风险也因环境的变化在不断增加;战略风险产生的根源是战略、企业资源和能力与环境动态匹配失衡的结果,战略风险来源于战略、资源能力及环境各要素之间的不匹配以及战略管理过程的不确定。战略风险与战略相伴而生,随着战略风险重要性的提高,战略风险将不断融入战略管理过程,成为战略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
区块链对互联网金融的影响探析及未来展望
李政道;任晓聪;区块链技术能够有效解决信用不足而产生的风险、保证金融交易安全,受到互联网金融企业的普遍关注。区块链技术是一种以大数据共享理论为基础的现代互联网金融技术,依靠其去中心化、去信任化、集体维护、可靠数据库四大优势,建立金融黑白名单,进而从根本上改变现代金融的征信体系,降低金融风险与金融诈骗风险,因此区块链技术在我国将具有极大的发展机遇。同时,区块链作为一项新的互联网金融技术,由于在我国的发展起步较晚,其技术特点与优势不明显、理论体系不完善,在未来发展中将面临诸多困难。即便如此,随着区块链的不断普及和技术的不断发展,区块链将突破现有的金融领域,拓展医疗、教育、传媒、社交、公正等场景,使得区块链技术的应用范围更加广泛。
互联网背景下企业市场营销创新研究
赵永胜;通过分析互联网背景下企业市场营销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出现的新变化,本文指出企业市场营销呈现出市场营销目标化、营销视角多样化、营销主体多元化、营销对象精准化、营销内容特色化、营销媒介共享化、营销效应最大化、营销范围国际化、营销内容集聚化、营销发展持续化等新特点。基于上述变化,本文进而提出企业市场营销新理念应该转换为:营销实现全面转型、突出消费个性体验、营销理念更加新颖、营销模式有效精准等。同时,在新的营销理念的指导下,对企业市场营销未来发展新趋势提出如下观点:差异化下的目标市场更加准确、消费者的价格判断更加清晰、产品个性需求更加突出、企业营销策划更加精准、企业营销路径不断创新、企业营销策略不断优化、企业营销模式更加灵活等,从而推动企业营销实践水平不断提升。
中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影响因素研究
童雨;数字经济时代,企业数字化转型成为适应经济高质量发展阶段的最重要特征,也是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内在动力。哪些因素驱动了传统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文章采用“技术—组织—环境”(TOE)的分析框架对传统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理论分析,并且基于上市公司微观数据,实证检验了传统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驱动因素。研究结果发现:研发投入、金融支持对于数字化转型影响为正并且非常显著,高管学历和企业规模对数字化转型有一定的影响;分行业类型的异质性检验结果表明,研发投入对劳动密集型行业的数字化转型影响最大,金融支持对资本密集型行业的数字化转型影响最大,高管学历对于劳动密集型行业数字化转型的影响最大。稳健性检验的结果也证实了这个结论。因此,需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拓宽企业融资渠道,企业应不断提升研发投入和技术水平,特别是高管要重视数字化转型。
“双碳”背景下绿色金融发展的现状、挑战及路径
苏静;当前,绿色金融发展在中国取得了一定成效。国内绿色金融体系日渐完善,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得以建立,在国家层面、区域层面和城市层面形成了多样化的绿色金融发展模式。就国际合作而言,绿色金融认定及分类标准逐步与国际接轨。但在“双碳”背景下,现有绿色金融法律政策体系、产品创新体系等仍与“双碳”目标的要求有较大距离,同时还存在区域发展不平衡、金融机构动力不足等问题。因此,在“双碳”背景下中国绿色金融发展应从法律政策体系、市场体系、风险管理机制、发展模式等方面逐步予以完善。

公告栏
访问量统计
今日访问量: 3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