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以京津冀城市群为例,分析工业布局和工业化进程对区域协调发展的影响。京津冀城市群近年来呈现去工业化态势,工业发展中存在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总量不平衡表现为:北京和天津的第二产业的就业和产值在城市群内部较河北占有绝对优势;结构不平衡表现为:工业布局存在类型属性和价值增值的双重梯度,北京和天津的类型属性优于且价值增值高于河北。不充分表现为:河北的第二产业的就业和产值在城市群内部处于劣势却仍有必要和潜力提质增效。工业布局形成了“中心—外围”结构的分工体系,但去工业化和工业的不平衡不充分发展难以有效推动城市分工,甚至拉大经济差距,不利于区域协调发展。
715 | 0 | 3 |
下载次数 | 被引频次 | 阅读次数 |
[1]柴志贤,何伟财.城市功能、专业化分工与产业效率[J].财经论丛,2016(11):11-19.
[2]颜显能.新型工业化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效应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24(6):125-131.
[3]黄群慧. 2020年中国已经基本实现了工业化: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重大成就[J].经济学动态,2021(11):3-9.
[4]彭晓静.中国三大城市群工业企业创新效率研究:基于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城市群的比较[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22(4):30-34.
[5]黄群慧,黄阳华,贺俊,等.面向中上等收入阶段的中国工业化战略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2017(12):94-116+207.
[6]苏耀华,李全.制造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及其合理比重分析[J].甘肃社会科学,2023(4):209-218.
[7]冯扬,昌忠泽,王洋.去工业化、经济增长与区域协调发展:基于土地资源错配的视角[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23,43(1):30-43.
[8]罗良文,赵凡.工业布局优化与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基于区域间产业转移视角[J].改革,2019(2):27-36.
[9]侯杰,张梅青.城市群功能分工对区域协调发展的影响研究:以京津冀城市群为例[J].经济学家,2020(6):77-86.
[10]罗良文,赵凡.工业布局优化与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基于区域间产业转移视角[J].改革,2019(2):27-36.
[11]杨其静,吴海军.产能过剩、中央管制与地方政府反应[J].世界经济,2016,39(11):126-146.
[12]龚广祥,王展祥,孙勇.中国去工业化经济风险的表现形式、形成机理及防控路径研究[J].经济学家,2024(3):98-107.
[13]杨刚,王瑞,蔡显军.新质生产力赋能制造业产业链韧性提升:机制分析与实现路径[J].南京社会科学,2024(9):49-59+69.
[14] Felipe J,Mehta A,Rhee C. Manufacturing matters but it's the jobs that count[J].Cambridge Journal of Economics,2019,43(1):139-168.
[15]钱学锋,高婉.中国是否“过早去工业化”:判断标准、基本事实与影响因素[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76(1):127-138.
[16]叶堂林.京津冀产业高质量协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北京社会科学,2023(6):49-57.
[17]田学斌,李伟烁.京津冀协同发展十周年的成就与现实思考[J].区域经济评论,2024(5):76-84.
[18]魏后凯,王颂吉.中国“过度去工业化”现象剖析与理论反思[J].中国工业经济,2019(1):5-22.
[19]夏杰长,田野.数实融合培育和壮大制造业产业集群的理论逻辑与实施路径[J].企业经济,2024,43(6):87-94.
[20]刘秉镰,胡清元,周密.京津冀产业协同政策的量化评估:基于政策协同的分析框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24,45(2):3-21.
基本信息:
DOI:
中图分类号:F427
引用信息:
[1]侯杰,李卫东.工业布局与工业化进程对区域协调发展的影响研究——以京津冀城市群为例[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24,No.340(11):131-137.
基金信息: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8BTJ024)